【摘要】
研究背景:斑块成分除了可用于预测颈动脉下载的程度外,还可用于预测颈动脉狭窄的演变。灰阶中值(GSM)是一个可重复的标准值,可应用用于间接测量斑块回声。我们监测了无症状亚临界颈动脉狭窄的斑块组成,并评估了口服调节钙化因子(维生素K2)的效果。
研究方法:颈动脉斑块成分用GSM值测定。我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试验(PLAK2),通过超声扫描监测标准疗法(乙酰水杨酸和低-中剂量他汀类药物)(乙酰水杨酸(ASA)组)或标准疗法加维生素K2口服补充剂(ASA+K2组)12个月的疗效。
研究结果:60名接受低-中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并随机(每组30名)接受ASA+K2或ASA单独治疗。37名患者(61.6%)在12个月时出现稳定的斑块,与基线检查时的2.6%相比,GSM值平均增加,两组之间无差异(p=0.66)。与基线相比,15名患者(25%)的GSM值降低了8%,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99)。在多变量分析中,ASA+K2组(0.55分,p=0.048)与单独ASA组(0.18分,p=0.529)相比,基线检查时每月GSM变化的校正平均值(95%置信区间)更大。
研究结论:通过GSM值监测颈动脉斑块成分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过程。虽然其可能不适用于日常实践,但具体应用包括评估药物治疗对斑块组成的影响。这项为期12个月的随机试验显示,大多数亚临界无症状颈动脉斑块在接受低-中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表现出稳定或增强的回声。虽然维生素K2超出标准治疗并不能确定斑块组成的显著变化,但对于那些出现GSM减少的患者,维生素K2确实增加了GSM每月的下降。
【出处】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