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维生素K以叶绿醌(一种植物性形式)和一种主要来源于细菌合成的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甲基萘醌,MKs)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供应中。虽然多种细菌被用作食品发酵的起始培养物来合成MK,但对于MK在食物供应中的存在和分布以及MK对总膳食维生素K摄入量的相对贡献知之甚少。乳制品可能是世界上许多地区膳食MK的主要来源,通过在乳制品发酵过程中鉴定和选择MK产生菌来提高乳制品中MK的含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新出现的证据增加了这种兴趣,即当前基于维生素K作为凝血蛋白的酶辅因子的经典作用的饮食建议可能不是支持肝外组织中维生素K需求的最佳选择,并且MK可能具有除了作为酶辅因子之外的独特生物活性。观察性研究报告了MK摄入量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良好关系。尽管随机试验提供了一些证据来支持MK对骨骼的有益影响,但迄今为止的证据还不确定,而且随机试验还没有检验MK摄入量与心血管结局的关系。食品生产实践提供了一种提高膳食MK可利用性和摄入量的方法。然而,需要进行平行研究来优化这些生产实践,开发全面的食品MK含量数据库,并检验MK的独特有益生理作用的假设,而不仅仅是叶绿醌所实现的。
【出处】PubMed
【备注】Adv Nutr. 2013 Jul 1;4(4):463-73. doi: 10.3945/an.113.003855.
(为便于阅读,编译者对过往的文献摘要进行翻译,供参考!)